近日,四川省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在荔枝道研究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泸州市城郊蓝田下坝和合江县原虎头乡河坝村,各有一片荔枝林与栽培荔枝显著不同。经该中心会同果技工作者初步分析,该类荔枝符合野生或者半野生状态和属性,为巴蜀荔枝能够翻越大巴山入贡唐都长安新添了生态证据。
泸州蓝田坝野生荔枝林位置示意图(摘自赵晓东:《中国西南陆海走廊》,第178页)董代富 绘 李玉红 改绘
野生荔枝林的存在,是对一个地域做综合研究的重要载体,具有对该地域进行生物的、生态的、历史的、文化的、文物的研究价值。荔枝原生我国云南,目前,两广、海南等地都发现了野生和半野生荔枝。四川地域到今天都没有发现的报告,如果经专业鉴定机构鉴定,位于川南地域的蓝田和虎头荔枝林符合野生或半野生学术定义,将是川渝发现野生荔枝的首例。
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晓东田野调查中发现,泸州城郊江阳区蓝田街道前进社区(原下坝村),沿雨珠岩山壁一侧,有一条从蓝田烟墩山流来的洗脚溪,在长江金鸡渡码头下游300米左右入江,汇口上游约400米的溪边靠山侧,属于一组、二组的范围内,有至少四五十株野生荔枝树散漫生长,汇口下游100多米处,也绵延有至少一株。这片荔枝林位于北纬105.25度,东经28.51度处,海拔为133米。树高者可达30米,胸围1.65米,主枝挺拔,板根四围,符合野生荔枝特征。另外,还有荔枝幼苗在林间土隙破芽,矮的约有20厘米,大的有2米高。出现众多野生荔枝幼苗现象,说明该地域能够借助顺溪而来的江风,调节而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气候单元,成熟荔枝经过野鸟的啄食,果核掉地能够自然生长,对娇贵的荔枝树产生新陈代谢能力。再访问附近村民,得知荔枝树每年都要挂果,但没有人采摘,尝过的人皆曰是酸荔枝,但“酸得特别有一种滋味”。
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对四川泸州近郊蓝田坝洗脚溪的野生荔枝进行数据测量 石昕 摄
蓝田野生荔枝林可谓真处于“野生”状态,林地内阴暗潮湿,野草丛生,杂有灌木和野生菌类。天上每天野鸟成群,地上时时有野兔、蛇类出没。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人员考察时,就遇到一条长达1米多的不知名黑蛇,受到惊动后,缓缓游走。村民告知,还有剧毒、短小的“眼镜蛇”,也在这里看到过。
现今中国盛名远扬的晚熟荔枝之乡合江,是泸州市下辖县,紧邻重庆江津区、永川区。经赵晓东调查,该县原虎头乡河坝村一社的花园头、长氹沟处,也约有五六十株野生荔枝树成片生长,被人称为“酸荔枝树”,这片荔枝林位于东经105.25度,北纬28.51度处。他和合江县高级农艺师刘昌质实地测量,最大一棵位于海拔339米处,也高达30米左右,主干胸径比蓝田的还大,达97厘米。合江县政协原副主席、高级农艺师温健主编的《合江荔枝栽培》一书中,记录这里曾经有74棵,其中有一棵树皮呈灰白色,当地人称为“白荔枝”,温健与赵晓东交流中,认为更可证其为野生种属。
泸州蓝田和合江虎头现存野生古荔枝林,是研究泸州乃至川渝南部地域自古适宜荔枝生长环境的活化石。自古以来蜀中荔枝,泸戎之品为上。泸州荔枝早在汉代就有种植,还曾是巴蜀地区荔枝的重要产地,杜甫所吟“忆过泸戎摘荔枝”,《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就在蓝田坝。赵晓东认为,明代蜀中唯一状元杨慎在泸州所作诗作中,有一句“锦作林时传赋咏,绣成堆处献君王”,就是泸州荔枝进贡到长安的生动刻画,堪比苏轼“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所咏。同时,他和暨南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郭声波,在共同解读宋代诗人文同《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枝》一诗时,也从空间、时间元素的背景进行最新分析,发现该诗就是泸州荔枝翻越大巴山新鲜到达陕西汉中洋县的真实记录,是泸州荔枝道在宋代尚存的鲜活证明。至今,泸州市博物馆和合江、泸县博物馆也分别收藏有南宋墓荔枝石刻图,以无可置疑的文物铁证,再现了宋代唐子西所歌泸州城“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的美好山水。川南这两处野生荔枝林的发现,更加证明从秦汉至今的2000多年里,泸州有适合荔枝生长的水土和气候,证明泸州生态环境优良,是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名片,是巴蜀荔枝能够翻越大巴山入贡唐都长安的生态证据。
泸州野生荔枝林是对荔枝种植史研究和荔枝道走向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建议迅速调查,制定措施,加强宣传,强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