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展示
联系我们
紫薇树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苗木展示 > 紫薇树
宁波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更新时间:2024-05-17 11:16:01 来源:紫薇树

  9月3日,说来就来的倾盆大雨,是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在我市“刷出”的存在感。一路西行的它还会给我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中央气象台9月3日发布的消息看,“海葵”在台湾岛东南部沿海登陆后,会穿过台湾岛,并于9月4日凌晨移入台湾海峡,然后向福建南部到广东东部一带沿海靠近。

  “海葵”虽然一路西行,但作为一个“巨无霸”,其七级风圈半径可达300公里-4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也有100公里-15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50公里-80公里,庞大、松散的外围环流很可能“殃及池鱼”。

  市气象台9月3日公布消息称,“海葵”的外围环流会给我市带来明显的偏东气流及比较充足的水汽,一直到9月4日,我市都将是多云到阴有阵雨的天气,局部地区雨量中到大。

  特别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受外围环流影响,不排除出现局部地区雨势很强的情况,因此还是要注意加强防范。

  “海葵”外围环流带来的雨水影响,何时才能告一段落?新的一周,我市天气又将如何转变?

  首先,9月5日到9月6日,阵雨仍会时不时“突袭”我市,但多少带些“强弩之末”的味道;9月7日开始,我市将转为多云为主的天气。

  其次,随着副热带高压增强,“限量版”凉爽即将“断供”,我市最高气温稳中略有回升,预计在29℃-31℃。考虑到前期台风影响带来的丰富水汽,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大,体感会有闷热与不适。

  此外,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中央气象台在9月3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南海和西太平洋还有一个台风生成。

  9月8日,白露。这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开始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凌晨时分会在地面或植物表面凝成白色露珠,正如诗中所云:“露从今夜白,夜自此日凉”。

  同样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和前一个节气处暑相比,白露的凉意越来越明显。难怪民间有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也就是说,处暑时节,尽管暑天已结束,但天气仍带有“余热”,每天还要用一盆水来洗澡,而等到白露,昼夜温差变大,就不能再赤膊了,否则容易着凉。

  不过,白露带来的天气转凉多是“不露声色”的。就拿新的一周来说,白天气温小幅回升,体感甚至还有些闷热,但早晚的最冷气温却是“带不动”,稳定在22℃-24℃,多多少少有了些凉意。

  除了气温变化,随着白露的到来,温热的夏季风也将逐渐被清冷的冬季风代替,像皮肤干燥、唇干、口干等“秋燥”症状也会渐渐变得明显起来,大家要及时作出调整饮食,适当吃一些诸如山药、银耳、雪梨、蜂蜜等有益脾胃、滋阴生津的食物。

  在近段时间持续的风吹雨打中,娇小的齿瓣石豆兰顽强地在海曙区龙观乡的山野间露出了“花容”。

  齿瓣石豆兰是兰科石豆兰属的附生植物,多数分布在浙江中南部和江西、福建、湖南和广东等地。据《宁波植物研究》和新版《浙江植物志》记载,它在宁波的分布点仅在宁海。

  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说,他最早是在宁海逐步村的峡谷中发现齿瓣石豆兰的身影,之后陆续在宁海的南溪温泉和西溪水库上游见到该植物有零星分布。

  “后来在奉化亭下湖水库上游峡谷中也有见过。”林海伦说,那次发现让他感觉“不可思议”,“从宁海南溪温泉到奉化亭下湖水库,意味着齿瓣石豆兰的分布已经向北跨越很长一段距离。”这次在海曙龙观五龙潭“再见”齿瓣石豆兰,意味着该植物的分布区域又向北跨出一大步。

  相较之前几处分布点,五龙潭分布点的植株数量多,尤其是在一处岩壁上,植株密密麻麻堆积在岩壁表面。“如此大种群的存在,说明这里的环境条件优越。”林海伦说。

  尽管陆陆续续发现过齿瓣石豆兰的几处分布点,但多数已有果实挂在花序顶端,始终没见过它开花的样子。而这一次,林海伦总算得偿所愿,“正好赶上盛花期。”林海伦说。

  也正是因为一睹“花容”,让林海伦对齿瓣石豆兰为什么叫齿瓣石豆兰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或许因为它是石豆兰属植物的花朵中极少有花瓣带有锯齿状突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