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18日从湖南博物院得悉,湖南博物院联合南京云锦研讨所,历时两年多成功完结了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的拷贝作业,这是2000多年前,西汉辛追夫人衣柜中的“时髦单品”。
印花敷彩纱直裾丝绵袍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辛追夫人生前最喜爱的服饰之一。其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是现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一号墓竹笥共出土3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其样式根本相同。
上身能展现“诱人身姿”是这款衣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这种直裾样式的袍服很受汉代妇女喜爱。”湖南博物院藏品维护中心副主任董艳丽介绍,印花敷彩纱丝绵袍虽为绵袍,但衣服主体为纱,上身轻盈。直裾袍的袍摆经过斜裁技能,经多角度处理后,使摆底呈现出喇叭状,让人的身姿更显美丽。
除了样式时髦外,这款衣物上的纹样也很精巧。据了解,印花敷彩纱的装修办法极为繁复,纱料上的斑纹需用印花和彩绘两种办法制造。斑纹主要是藤本植物的变形纹样,有枝蔓、蓓蕾、花穗、叶芽等,色彩有朱红、粉白、蓝黑、蓝灰等。
专家估测,枝蔓部分的印纹细密、散布均匀、交叉处有显着断纹,阐明这是用镂空版印制而成。而花、叶及蓓蕾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应是手艺一笔一笔画上去的。
“这么大幅的面料顺次进行印染和描绘,其难度和所用工时可想而知。”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讨展现中心主任喻燕姣说,印花敷彩纱应是汉代贵族盛行的时装面料,这种将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工艺用在丝织物面料上,在我国尚属初次发现。它的问世,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绘加工技能的高明,也是中国古代涂料印染方面的创作。
但是,阅历2000余年的墓下保存,印花敷彩纱纹样颜料呈现大面积晕染,拷贝作业火烧眉毛。
南京云锦研讨所文物修复部主任杨冀元是此次文物拷贝作业的负责人。“这次拷贝的印花敷彩纱丝绵袍,衣物全体色彩是绛红色,斑纹共有7层色彩,加上晕染总共有8层,都是经过印花和手绘制造。”她说,由于西汉时的制造流程与工艺现无法考证,只可以经过对文物显微镜调查和史料估测。
在杨冀元看来,此次拷贝最大的技能难点在于,在如此轻浮的素纱上进行绘画和染色的一起,为了更真实地复原原文物的状况,还需求让衣服呈现出前史的陈腐色彩。
早在2019年,她曾带领团队经过寻访“瘦蚕”、改造织机、高手编织、研发染料、研讨形制……成功拷贝出一件分量49克的素纱单衣。
“拷贝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比素纱单衣更难,由于要在素纱上运用印花工艺,总共要描绘出7层色彩图画,每一层纹样都十分细微,需求极大耐性。”杨冀元说,他们曾测验直接在素纱上进行印花、手绘,和原文物比对后发现作用欠好。后来,他们把市面上能用的矿藏颜料都买回来,经过不断测验牛皮胶和矿藏粉的配比,总算配出适宜浓度的颜料,不同的色彩叠加起来和原文物也根本共同,这才成功解决问题。
为使拷贝品的纹样全体与原文物更挨近,杨冀元和团队还特意从头调色在拷贝品上画上一层特别的色晕。“色晕的呈现,让拷贝品在视觉上和原文物的类似度达到了95%。”她说。
现在,杨冀元和团队已完结直裾素纱单衣、朱红菱纹罗丝绵袍、黄褐绢地“长命绣”枕头、茸毛贴花绢、曲裾素纱单衣等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的拷贝作业,正在进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绢地“长命绣”丝绵袍的拷贝作业,估计将在今年底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