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友@魔幻之手海林林 是一位勇敢、笃定的妈妈,几年前,孩子出生后她做了一个大部分人很难理解的决定,看起来“诗意”又冒险:
她的乡村生活已完整生活了4年,她一点也不后悔,确信在乡村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方式。
她所做的,其实跟生活在城市里的花友们一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审视身边的教育环境,力所能及地寻找更好的方法和资源,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让他们不断探索的成长环境 ...
在这里,孩子们身心极其健康,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创造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我和家人远离城市与“精英”教育的焦虑,专注当下生活,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我成长;在孩子们的带动下,父母们老有所盼,老有所乐,老有所忙,他们的生命呈现昂扬的姿态。
今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们在城市忙忙碌碌为工作、生活与孩子教育殚精竭虑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灯火之外的乡村才是实施“教育”最好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这太夸张了,说明你心目中的乡村教育还存在偏见,而且因为这种偏见你不会来乡村体验,也就无法感受到另一种乡村教育之路的精彩与完美。
城市里常常让我感觉无聊的地方在于相对固定的环境:哪里总是种着一棵树、哪里总有一株修剪得整齐的花、一年四季常常没太多变化(可能在北方稍微好一些,但是北方冬季的空气污染让人头疼)...
在城市,公园的植物常常是整齐划一的,这让它们失去自然生长的灵性。忙碌的人们每天在家、公司、学校、超市这些固定的地方转来转去,唯一变化的只是街上装饰或者的店铺更新等。
我不知道这种没太多变化的生活环境对别人有没影响,但对我这喜欢新奇和惊喜的人来说,这种十年如一日的环境会让我的脑子变得麻木与熟视无睹,似乎每一年、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复。
虽然每一年的物候大概相似,但是每一年、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一块草地今年长的是这种草花,明年就是其它植物了。植物的种子会在成熟的时候到处飞,改变着整个田园与自然的形态,同时在同一个地方也会出现不同的生物,能给生活带来许多惊喜。
这四年间,经历过四个春夏秋冬,每一年都是那么特别,每一天都有新发现。即使在这里待上一辈子,大自然的奥秘也是探索不完的。它完全就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与宝藏的世界,是一个活着的世界,等着你去发现,你永远也不会有厌倦的时候。
这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孩子其实是容易感到厌倦的人,只是他们没办法表达出来,但只要给他们一点点值得玩的东西,他们又往往是很容易满足的。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带一个袋子,沿着同样的路走一次,就可以采集到不同的东西,观察到不同植物、生物的形态,收获曾经未曾发现的惊喜。
在乡村,我们有很多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我们常常忍受着蚊虫叮咬去观察植物与昆虫,常常与家禽牲畜打交道,也在整个夏季打赤脚。
我家有两娃,其中一个是妹妹的孩子。从一开始,我就极其注重孩子的营养。每日的蛋白质、肉类、蔬菜与水果必不可少,并保证充足的睡眠与无限制的玩耍时间。
从出生到现在,弟弟从没因生病去过医院。姐姐自从我接手养育之后,也从来就没生过病了。她曾经胖胖的,饮食不规律,极其挑食(现在对蔬菜也极其挑食,只是稍微好一些),现在远离了垃圾食品与糖,运动量增加,身体变得苗条健壮多了。
无论是真实的生活还是网络生活,人们对孩子教育成本的投入与期望往往充满焦虑。这种焦虑在许多公众号、文章与广告中得到加强与传播,让人们陷入无奈的境地。
城市教育资源(与乡村截然不同的教育资源)与乡村其实是没法比较的。人们常说“更优质”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师、图书与基础设施资源,而在乡村,大自然可以碾压一切。
现在的我深深体会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世界之书和最具有生机与动态变化的基础设施。只要运用得当,大自然可以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当然,在精神领域与高科技领域,城市教育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如今交通发达,互联网连接世界。乡村孩子们可以走出去体验城市生活,利用城市资源、网络资源去学习,而且成本低廉。
反过来,即使有这些条件,城市的孩子想接受自然的熏陶,则需要付出更高昂的成本,那些走马观花似的夏令营,一次采摘,一次乡村体验的作用其实不太大。
乡村并非纯粹的自然,但是它介于自然与城市之间,拥有独特的优势。往后可通过田园走进自然,往前可到达城市,进退皆可。而且在乡村进行的许多教育活动,基本是无成本的。
我和孩子们每周都有手工,除了一些乡村没办法提供的材料需要购买以外,我们常常以自然材料为基础进行创作。
我们观察自然界的植物与生物,体验真正的随季节更替的生活,感受四季物候变幻,感受丰收与农业艰辛,生活在能源低消耗的乡村生活里,体会生活的乐趣。
乡村与自然环境给予人类探索与生活体验的机会,是城市环境永远也无法给予的。细想几乎所有知识的基础,都来自于自然与生活体验。即使是那些产生于我们头脑的想法,也是深受个人经验的影响。
田野环境与纯粹的自然环境不太一样,它有许多人工干扰的因素,居住在这里的生物与植物也呈现不同的面貌。孩子们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第一手经验。
我们是一家三代五口人一起生活,孩子可以感觉到家庭的完整与快乐。这点对于从来就没得到父亲养育与照顾的大姐姐(只有单亲妈妈)来说特别的重要。闲暇的时候,外祖父母会讲讲老故事、教孩子们干活,或是编织些小玩意儿,这种家人之间的互动是多么的珍贵。
当孩子们看着外祖父母忙碌地干各种活,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勤奋”的力量。就像我今天继承了父母的基因一样,因为他们勤劳的习惯,我自然也从不懒惰。勤奋可以弥补很多缺憾,也让生活过得更精彩、更活力。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家庭中也会有小小的摩擦。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人际关系的机会。
我与父母的性情常有冲突,但是我们这些年相处还算不错,我也在不断地反思与修正自己,让一家人的关系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孩子在这里没有太多压力,身心舒坦与自由,这对人的身心健康极其重要。
乡村的邻里关系非常紧密。这些邻居长辈都是从小到大看着我们成长的人,虽然长辈与长辈之间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有过节,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是齐心的。
他们对待我们年轻人和孩子的态度就好很多,我们也从来不会因为长辈之间的矛盾而疏忽了谁。
每当孩子们走在村子里,大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什么好东西都相互分享。那些长辈们对孩子们非常好,当然也有带着善心的“恶作剧”让孩子常常糊涂,他们是孩子安全的眼睛,时常关心我们。
即使在小镇上,许多人都相互认识,孩子们也可以感觉到来自亲戚、父母朋友与同辈人的善意。我想,生活在这种热情的善意中,能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社交关系。
除了这些真正的优势,乡村教育还有非常多值得探索的领域。手工艺、乡土建筑、民间传说故事、本土文化等形态为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与可能。
只要我们能意识到它们对文化传承、技能培养、品格养成的作用,知道怎么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教育上,就能够达到真正的“人之为人”的教育目标。
对我来说,乡村生活更像是真正的生活。我们种植蔬菜、果树,养殖家禽与牲畜,收集柴火烹饪饭菜,动手创造一切我们应该的东西。
虽然现在的生活物资获取十分便捷,但乡村依旧还保留着低能源消耗式的生活方式。个人会使用开凿了几十年的水井,住几十年的老屋,不需要空调,不严重依赖取暖器。我们大家可以与清风、雨水、风雪走得更近。
所有的这些体验为我们的生活注入灵感与新奇的感受。正是这样的感受,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时会有更鲜活的记忆与立体感受,所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鲜活的。
因此,我会和孩子们一直留在乡下,走我们喜欢的教育之路。我们放弃城市以及许多别人看来很好的东西,却是为我们更好的生活理想。
有时想想, 当初我们为了进入城市也是付出了许多(比如我们珍贵的自由与自然,我们的父母与童年),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可是今天当我们认可乡村时,却不敢回来了,是不是让人嘘唏?可能更多的是遗忘和不愿意承担生活改变带来的责任吧。
当然,我们身在现代乡村,也决不会做封闭的人,我们也不忘时常回到城市,享受城市带来的便捷与资源,或者拿起行囊到处走走,不做井底之蛙。
我的理想是以乡村环境资源为依托,把城市与他乡的视野与格局运用到乡村教育中来,实现自然教育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帮助孩子们寻找到有意义的生活目标,领略生命的多彩多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