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在提供生态产品的同时,也能提升森林生态经济效益,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举措。永州是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森林旅游资源多、产业基础好、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来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森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思考,并就怎么样发展好永州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永州是全省四大重点林区之一,境内森林生态资源丰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宁远九嶷山、双牌阳明山、东安舜皇山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获批,掀起了森林旅游发展的热潮,此后从始至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近5年来,永州森林旅游发展提速,规划布局一直在优化,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客源市场不断拓展,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殊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载体较多。全市现有林地面积2317.80万亩,森林蓄积量为7031.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5.53%。有各类森林旅游地95个,核心旅游面积有550万亩,辐射面积1300万亩,载体数量和面积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级石漠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国有林场30个。
2.特色明显。永州山川秀美,人文鼎盛,山、水、岩、林、洲各展神姿,构成了集雄、奇、险、峻、幽于一体,融古、珍、特、野、趣为一炉的森林生态风景资源大观,景观质量综合评估为湖南省前列。代表景点有三山(九疑山、阳明山、舜皇山)、三岩(紫霞岩、舜皇岩、月岩景)、二洞(金洞、千家峒)、二溪(紫溪、浯溪)、一园(市植物园)。
3.产品丰富。全市北有“阳明谈佛”“舜皇揽胜”,南有“九疑朝圣”“瑶都话瑶”,形成了金洞、舜皇山、九嶷山漂流,市植物园森林沐浴、阳明山拜佛赏花、金沙滩滑草场、三圣湖水上运动、月岩户外野营探险、千家峒瑶寨风情体验、云冰山冰雪赏玩等休闲度假型产品。同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精心打造阳明山两岸“和文化”杜鹃花节、九嶷山祭舜寻根大典、金洞森林音乐节、湘江源文化旅游节以及舜皇山温泉康养、市植物园休闲康养、金洞生态避暑养心等文化生态产品。
1.突出顶层设计,有效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森林旅游产业作为永州开放崛起的突破口、富民强市的新引擎、产业建设的生力军,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高位推进,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将森林旅游产业被纳入全市大景区统筹规划,定位于“著名的人文山水旅游目的地”,打造“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森林全域旅游示范基地。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产业赶超发展的意见》《永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设计》《永州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把森林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促进形成了全市“大旅游”工作格局。
2.突出载体创建,有效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近五年,成功创建省级旅游载体19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石漠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全国森林康养林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新增一批县域森林城市、秀美林场、绿色乡村、小微湿地、古树公园等绿色载体。依托丰富的载体,全市森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相关产值近百亿元,为社会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有力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特别是林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突出基本的建设,有效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力。近五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资金36.53亿元建设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成入园公路120公里、接待中心8处、游道220公里、旅游专道75公里,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质量得到逐步提升。全市现有旅游酒家385家,农家乐及森林人家750家,旅游商业流通企业240家,生产企业35家。金洞管理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宁远九嶷山、双牌阳明山、东安舜皇山成功创建4A景区,阳明山获批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国家生态旅游区示范区”,成为全国37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2022年,全市森林旅游吸引游游客1150万人次,实现综合产值45.6亿元。
4.突出文旅融合,有效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阳明山突出“和”文化和杜鹃花,舜皇山突出山水和红色旅游,九嶷山突出历史道德文化,金洞突出漂流和生态休闲,千家峒突出“三千”文化,月岩突出理学文化。通过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强与湘桂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合作联盟,争取CCTV-4频道等主流媒体为我市免费连播多部旅游专题片,举办祭舜大典、“和”文化节、盘王节、理学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以及高铁航线等专项营销活动,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客源市场得到持续发展,广受欢迎,好评不断。
1.产业结构还不够优。一是种类比较单调。森林旅游业态中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等“浅游”模式占到80%以上,森林康养、文化教育等“深度游”虽然发展较快,但占比低,产业配套尚未成熟。二是拳头产品不多。全市森林资源丰富,但整合开发不够,精品景区不多,知名度不够高,至今没有一处5A级景区,核心吸引力有待加强。三是产业链条不长。“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缺乏特色消费产品,大部分景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观光经济阶段,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强。目前,全省森林旅游人均消费约600元/人次,而永州约为400元/人次。
2.开发程度还不够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景区整体开发程度较低,尤其是景区(点)旅游公路、宾馆、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大批精华景区还不能直达。九嶷山、阳明山核心景区秀美风光还未完全展示出来,东安舜皇山温泉开发、旅游宾馆、蝴蝶谷等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进展缓慢,湘江源、月岩、千家峒、福音山等大批优质资源、特色景观还“养在深闺无人识”。
3.要素保障还不够强。森林旅游载体大部分都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林场实行“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没有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人财物要素保障不足。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景点景区工作人员大多从林业部门“半路出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旅游目的地管理上的水准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还未完全适应现代森林休闲业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拟提请市级层面成立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细化责任分工,凝聚工作合力,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争取实行财政资金源头整合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作为发展旅游的“种子”资金,用于支持、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将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以“四两拨千斤”的导向效应吸引更加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支持产业发展。
2.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载体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将30个国有林场打造成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新龙头,高标准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推进文旅融合,以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基地、湿地公园等为主体,充分挖掘森林、生态、人文等地方文化特色,培育热点文旅项目,打造构建集文化、体育、保健、医疗、养老、康复等一体化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体验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优化旅游线路,重点打造永州“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中短线精品森林旅游线路,吸引游客,逐步形成生态环境美、文化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精品路线,推动森林旅游从“走一走、看一看”的观光旅游向“留下来、养一养”的休闲、养生、康养深度发展。
3.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重点景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公路网络建设,重点连通我市15个国省级森林公园一级以上公路线小时旅游圈”。加强公园可入性通道和园内交通路网建设,实现景路交融,确保景区间交通顺畅,形成森林旅游快速通道。优化全过程服务,完善停车场所、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通讯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智慧平台建设,加快移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智慧园区管理与服务平台,为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可靠和更专业的管理服务手段
4.进一步提升人才支撑。建议省级层面统筹组织,依托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开发培训课程教学体系、培训管理体系和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培养森林康养师、森林解说员等实用技能型人才。深化“校地合作”,争取将各类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开拓成为高校教育和科研基地、培训基地、国家级森林康养研究基地等。加专业人才对队伍培养力度,有计划招聘、引进、选派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森林旅游产业中去,推动产业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
5.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积极承办和参加全国、全省森林旅游主题展览和论坛,高标准打造祭舜大典、“和”文化节、盘王节、理学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组织并且开展“最美森林”“最美古树”等系列评选和宣传,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的合作,充分的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画册、旅游指南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永州森林旅游资源,逐步提升森林旅游知名度。探索“互联网+森林旅游”模式,主动对接互联网运营平台,精心策划精品线路和主题活动,拓宽“线上+线下+体验”营销新路子,逐步扩大森林旅游受众面,提升森林旅游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