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赵之珩:一生仰望星空的人
更新时间:2024-07-24 12:06:59 来源:新闻中心

  赵之珩,中国著名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天津市红桥区少年宫退休教师。5岁起,他开始仰望星空,对广袤无垠的星河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在科普天文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地走了数十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诸多荣誉称号。今年89岁的赵之珩回顾过往,《今晚报》是他“成名”路上密不可分的“朋友”,记者用一篇篇报道见证了他在天文教育方面的成就。

  1935年,赵之珩出生于北京。夏日的一天晚上,5岁的赵之珩和姐姐在家门外院子里捉萤火虫。突然,天空异常明亮,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一个大火球从天际划过,震撼的场景让赵之珩久久不能平静,多年之后他才知道那是火流星。就是这颗火流星划过的瞬间,在赵之珩心中埋下了一颗探究天空的种子,从那以后赵之珩关切天空,问题也多了起来。“妈妈,月亮为什么有时是圆的,有时又是个月牙?”赵之珩好奇地问妈妈,然而在他眼里无所不能的妈妈却答不上来,浩瀚星空的神秘让赵之珩更加着迷。没过多久,抗日战争爆发,赵之珩随家人来到天津,投奔外祖父。

  在天津上小学二年级后,赵之珩向妈妈提出的问题终于在一本天文书上找到了答案。为学习更多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赵之珩把买早点的钱省下来买书。“我妈妈每天给我三分钱吃早点,我每天省下一分钱,攒够两毛钱,就去书店买本天文书,自学天文。”凭着对天文的酷爱,让赵之珩如饥似渴地汲取书籍中的营养。

  读初中后,赵之珩懂得了更多天文知识。每天放学和同学们结伴回家,走在路上,赵之珩就给同学们讲自学的天文知识,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你以后当老师吧,把这些天文知识讲给学生,肯定不错。”同学们的一句感慨,帮赵之珩找到了人生的发展趋势当老师,讲天文。到了填报毕业升学志愿的时候,赵之珩毫不犹豫地写下天津师范学校,并如愿以偿。在求学期间,赵之珩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一米长的天文望远镜,在学校召开星空晚会,架上望远镜,让同学们瞭望深邃的夜空。三年以后,赵之珩从天津师范学校毕业,登上了红桥区侯家后小学的三尺讲台,不讲语文,不讲数学,只讲天文。“当时没有天文课,我的这门课叫课外活动课,我第一个梦想实现了,以老师的身份给学生讲解天空的奥秘。”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在我国掀起了天文热,当时在侯家后小学任教的赵之珩就开始带领学生读天文书、画宇宙图、做望远镜、写天文作文和赞美星空的诗歌。在他的启蒙下,很多学生最后选择了天文为终身职业。他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从没有间断学习和观测,汲取着一切对天文普及事业有用的知识。1985年,赵之珩调到红桥区少年宫,专职从事自己最热爱的事业。

  1985年冬季,恰逢76年一次的哈雷彗星回归。“当时红桥少年宫刚建成,领导给我出题目,问我能不能把哈雷彗星拍下来给大家看?”赵之珩回答:“能,一定能!”那时他白天编写《哈雷彗星30问》,夜晚就和学生架设望远镜寻星,一连50个夜晚,终于在11月3日22时左右,50岁生日的第二天,赵之珩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苦苦寻找的彗星,并拍下了照片。

  在寻找哈雷彗星之前,《今晚报》的记者就联系赵之珩,叮嘱他如果找到了,就第一时间通知记者,要将这一消息登报。果不其然,第二天,《今晚报》将这一条消息刊登了出来。这一条消息经过报纸报道后反响广泛,人们争相观看每隔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

  “每天晚上都有上百人去红桥区少年宫看哈雷彗星,甚至外地的游客也来观看,当年,我获得了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赵之珩打趣道:“我之所以能出名,少不了《今晚报》的报道,我的工作与《今晚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1997年,赵之珩退休后到天津科技馆工作,他和《今晚报》的关系更紧密了,天象的消息也经常发布在《今晚报》上,他提供的天文科普知识素材达到百余篇,何时有流星雨、何时有“月掩星”等,不但能够翔实地报道出来,他还动手画出图纸,很多读者看完了报纸,按图索骥,仰观天象,既学习了天文知识,又丰富了文化修养。如今,他依旧是《今晚报》忠实的读者,每天都要从报纸上找寻天文方面的报道,并裁剪下来留存资料。

  赵之珩痴爱天文学,科普天文知识被他视为自己的使命。“做天文科普,给孩子们讲天文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觉得只有这件事最能体现我生命的价值。”赵之珩认真地说,当他走上教师岗位,才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天文常识都不懂。他经常拿自己童年时问妈妈的问题问孩子们,答上来的少之又少,这让他意识到,科普天文知识任重而道远,他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把青少年们匮乏的天文知识补上来。

  赵之珩在青少年中进行天文科普的影响逐步扩大,也带动了耀华中学、第二南开中学等校天文活动的开展。很多学校都购置了天文望远镜,建起了天文台。60年来,赵之珩为学生编写了上百万字的辅导材料,常年辅导天文班的学生,白天讲课,课堂语言通俗易懂,深受欢迎;夜晚带领学生观测,每年均在100次以上,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实际观测能力,还为国家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他举办了青少年天文培训班,每逢周日和寒暑假都会进行天文知识的培训,启发青少年学习天文学的兴趣。经过他的培训,有的学生在初中时代已经显示出天文方面的才华,其中本市大港七中的姜晓军、河北工业大学的崔辰州已成长为天文学博士。

  赵之珩退休后被天津科技馆聘请为科技顾问。他家住红桥区,上班在河西区,每天往返长达40公里,可他乐此不疲。“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赵之珩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虽已89岁高龄,赵之珩从未间断学习。他从上学时期就订阅《北京天文馆》杂志,从始至终坚持到现在。赵之珩打开家里的柜子,里面摆放着天文知识书籍,整整一面墙。他认为工作和学习是合一的,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必须要学习。因此,他每天都要学习两三个小时,查找最新的报道和资料,并且要制作PPT课件。

  虽然赵之珩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活跃在科普一线,给孩子们讲课。“以前没有科学技术手段,科普天文知识靠手绘、靠联想,现在科学技术手段更加直观,有图片有视频,讲起来形象了很多,所以学会制作PPT也很重要。”赵之珩打开最新制作的“嫦娥六号”PPT课件给记者讲解起来。

  心怀梦想的人始终年轻,始终充满激情。“嫦娥怎么来的?你想象一下。”赵之珩指着一张月球的图片问记者,“看这里,像不像嫦娥坐在石头上捧着一本书?”关于嫦娥的故事,赵之珩娓娓道来。古代人也看月亮,古代人把月亮上的图想象成嫦娥。嫦娥是地球人,传说她吃了仙药,飞了九天九夜才飞到月亮上,这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想奔月,嫦娥飞船登月让中国人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再过六年,到2030年,中国的航天员将登上月球,那一年我95岁,我得好好保养身体,争取亲眼看见我们中国的航天员登上月球。我是中国天文学会的会员,我向天文学会建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最好是女同志,她代表真的嫦娥登上了月球,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在咱们这一代实现了,多么高兴啊!而且,2035年建成月球的观测基地,在月球上建大天文台,那年我100岁。”89岁的赵之珩谈起自己梦想的时候自豪感油然而生。

  “95岁,真的嫦娥登上月球;100岁,月球上有了中国的天文台。我还要给孩子们讲课,普及天文知识。”赵之珩神秘地说,11年后,他100岁生日的第二天,也就是2035年9月2日7时,在天津能够正常的看到日全食。“我相约不少人要登上蓟州盘山,架起望远镜观看日全食,当时,《今晚报》再给我刊登一篇,标题我都想好了,就叫《百岁老人看日食》。”说完,赵之珩爽朗地笑了。此时的他仿佛回到了5岁那年,抬头仰望星空的眼睛里闪烁着熠熠光芒。(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