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48812】“拍花”拼手速種花看屏幕
更新时间:2024-07-28 05:30:00 来源:新闻中心

  昆明斗南花市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明和旅行消費集聚區名單,花市採取加強办理、延長營業時間、添加營業場地等办法,招引更多游客。梁志強攝(新華社發)

  由雲南省農科院建設的國際花卉創新中心同享實驗室內,作业人員正觀察種苗長勢。李 梅攝

  金桂街地鐵站,是雲南昆明地鐵4號線的一個站點。與其他地鐵站不同的是,多數乘客都會捧著鮮花進站,站台間各式鮮花彩色斑斕,芳香四溢。金桂街地鐵站也因而被網友稱為“全國最浪漫地鐵站”。

  金桂街地鐵站,正是浪漫雲南的縮影。彩雲之南一年四季都產花,不同種類鮮花替换上市,組成了雲南的繽紛颜色。豐富的花卉種質資源、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雲南成為国际三大花卉產區之一。现在,雲南年產鮮切花達167億枝,鮮切花產銷量連續28年坚持全國榜首。

  斗南花卉买卖市場是全國仅有的國家級花卉市場。走進市場內的零售买卖大廳,隻見數千個攤位上,玫瑰、月季、百合、康乃馨、滿天星、洋桔梗、山茶、蘭花等各色花卉爭奇斗艷,似乎置身一片鮮花的海洋。

  斗南花卉產業園區管委會數據顯示,斗南花市每天上市117類、1600多個品種的鮮花,2022年买卖量達110.37億枝、买卖額達121.48億元。中國市場的鮮切花,每10枝中就至少有7枝來自斗南。

  花卉买卖享譽全國,熱鬧自不用說。每天早上8點,斗南花市一開市,花卉买卖經紀人、市民、游客等便會涌入,一向喧鬧到次日清晨。

  “斗南花市現有各類企業、經營戶2200多家,發貨商千余戶,物流企業46家,關聯種植戶8萬多戶、供貨品牌(协作社)近1.2萬家、花卉經紀人1萬余名、全國花卉批發市場和花店35萬多家,构成了‘一個市場激活一個產業’的大格式。”斗南花卉產業園區管委會作业人員段祿斌介紹,斗南花市的花卉买卖主要以對手(面對面)买卖、拍賣买卖、電商买卖3種办法進行。

  段祿斌介紹,對手零售买卖單筆买卖額小,但因人流多,买卖量較大,买卖佔比達70%左右。近年來,互聯網電商、直播“帶貨”等买卖办法異軍突起,成了新風尚。

  走進位於斗南花市的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买卖中心(KIFA)的拍賣买卖大廳,隻見900個买卖座位滿滿當當,花卉經紀人目不轉睛地盯著電子鐘上的拍賣信息,提早看好的鮮花貨號一出現,他們的手指便敏捷敲擊鍵盤進行競價,均匀4秒买卖一筆。

  “花拍中心的鮮切花买卖指數,是全國花卉买卖價格的風向標,當天的买卖價格,直接影響著全國花卉市場的價格走勢。”KIFA企劃負責人朱琦介紹,雖然拍賣买卖門檻高,但參與拍賣的鮮花都經過中心評級認定,且拍賣公開通明,當天买卖指數行情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现在,有玫瑰、非洲菊、滿天星、洋桔梗、康乃馨、繡球等40多個品類3000多個品種的鮮切花,通過拍賣买卖進入全國市場以及泰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朱琦表明,經過20多年積澱,KIFA不僅是全球第二、亞洲榜首的花卉拍賣买卖市場,還成為集花卉標准拟定、新品種研發推廣、市場信息服務、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服務渠道。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運用“數字孿生技術”的全產業鏈渠道於2021年5月投入到正常的运用中,覆蓋園區內的鮮花企業和種植戶。園區技術人員儲園介紹:“數字花卉渠道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以及三維重構,把現實中的溫室變成數字化溫室的雲應用軟件系統。‘數字花卉渠道’能够模擬出鮮花的生長環境和生長數據,幫助種植決策。”

  種植戶張海備有10畝菊花種植大棚,他是榜首批接入數字花卉渠道的種植戶。“園區給我送來了監控土壤、空氣的傳感器,通過手機上的‘惠農管家’小程序,就能够實時看到花卉生長情況,什麼時候該澆水、該施多少肥,在系統上一望而知。”張海備說,“系統上的天氣預報能够直接精確到我家大棚,種花省心多了,遇上難題,還能通過系統遠程請教專家,便利得很。”

  園區內的非洲菊種植大棚,高約七八米,各式傳感器點綴其間,棚外還有個大型二氧化碳氣罐,滿眼盡是含苞待放的鮮花,交錯著各類管道和儀器。

  非洲菊項目經理普貴飛將一株非洲菊從花盆掏出:“我們用的是無土培养,花是種在椰糠上的,椰糠干淨、不易腐爛,這種質地更適合花卉種植。”普貴飛順手掏出插在椰糠培養基內一個形似針頭的管子:“這裡面流的是水肥混合營養液,我們通過傳感器搜集大棚內的環境信息和花卉生長數據,再經過電腦算法剖析,每天都自動調配出不同份额的水肥混合液,通過這個‘滴箭’直達花的根部。”

  移步百米開外的玫瑰種植大棚,明顯感覺到溫度高了不少。“玫瑰比非洲菊光照要求更高,通過對遮陽網、高壓噴霧、天窗、水帘風機及天然氣加溫系統的操控,能够達到抱负的種植環境。”普貴飛介紹。

  玫瑰大棚內,上官婉兒、海洋之心等大名鼎鼎的玫瑰许多已經生長成型,還有一些叫不上姓名的。普貴飛說:“许多花都是新品種,還沒有正式命名,隻有編號。”據了解,依托設施設備和技術優勢,本年以來,開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鮮花訂單比从前有大幅度的添加,園區鮮切花銷售達600萬枝,種苗銷售打破3000萬株。

  “與一些花卉產業強國比较,雲南花卉產業還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花卉種業科技及關鍵中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仍然存在。”長期從事花卉育種研發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讨所研讨員蔡艷飛說,國內鮮花育種起步比較晚,现在國內市場90%的鮮切花品種,都是國外培养的。

  對標国际領先的荷蘭園藝產業,蔡艷飛發現,擴大市場份額,进步中心競爭力,關鍵是實現花卉種苗的自立自強。

  本年上半年,在開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無性系繁育基地組培室投入到正常的运用中,園區真实實現了單純生產向種苗研發生產的轉型,現在每天都有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進行植物育種、植物生物技術研讨與開發、組織培養再生、繁衍及煉苗等。

  園區企業碧歐達(紅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經理黎倩芸介紹,公司採用先進的種培技術,從選擇優秀的母本開始,通過消毒,啟動增殖等一系列組織培養流程及溫室培养過程,生產觀葉植物、觀花植物、生果、藥材等品種,將優質種苗發到國內外客戶手上。

  組培室的建成,有用打通了園區從種苗繁育、規模化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科研助力下,組培室一年可培养3000萬株長周期花苗和1億株短周期花苗。

  近年來,雲南不斷加強花卉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全力支持品種引進、新品種選育等作业,自主培养的花卉新品種超400個。

  建立於2004年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讨所,是现在全國最大的花卉園藝專業研讨機構,承擔著花卉園藝領域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發作业,包含花卉種質創新與育種、良種高效繁育、標准與質量操控、景觀園藝工程技術、花卉精深加工技術等。

  蔡艷飛介紹,為推動花卉技術創新,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讨所組建了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讨中心、中國航天育種高原特征物種中心、雲南省花卉育種重點實驗室、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等25個互為支撐、交融開放的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創業渠道。

  以位於斗南花市邻近的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為例,該中心已建成綠色高效種植基地,有花卉種質資源搜集保存、花卉種質創新、良種繁育、綠色高效培养技術研發等多種職能,搜集保存月季、百合、洋桔梗、山茶花、大麗花、蘭花、海棠等多種花卉資源上千種/品種,构成花卉綠色生產主推技術3個,還通過基因編輯育種和快速育種办法選育了新品種8個。同時,該基地重點霸占了切花月季、洋桔梗、百合的無性繁育技術,建立了高標准無性系種苗繁育办法,累計繁育月季新式種苗超150萬苗。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