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韩泽祥)说起海兴县的“小山韭菜”,品味过的人都会不惜赞许之词。“小山韭菜”在当地已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周边的盐山、黄骅,甚至山东、天津、北京等地都小有名气。本年80岁的老太太蒋化明,虽然被日子压弯了脊柱,但她仍耕耘田园不辍劳动。白叟是“小山韭菜”的缔造者和据守者之一。
清明节往后,新鲜水灵的时令蔬菜连续摆上了人们的餐桌。栽培在海兴县马骝山上的“小山韭菜”备受吃货们的喜爱,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头茬菜每公斤卖到了60多元钱。4月16日,记者来到海兴县小山,访问“小山韭菜”的缔造者、据守者之一的八旬老太蒋化明。
海拔36.18米的马骝山(又叫小山)是沧州境内仅有一座山峰。山峰四周的山地上四处可见农人繁忙的身影,记者向一位老者问询小山韭菜栽培地,老农和记者说,最近许多外地人都景仰前来购买韭菜,“往前面走,不远处就能看到排起的长队,那里就有地道的小山韭菜。”
公然,在一处绿莹莹的菜园旁已经有不少人在此等候。大约半个小时后,在几拨游客欢喜地拿着新割的韭菜脱离后,总算轮到了记者,“头茬韭菜清明节刚过就卖完了,现在是二茬的,每斤10块钱。”一位衰弱的老大妈介绍道。
眼前的这位老太太便是蒋化明,本年整整80岁了。千锤百炼的白叟被日子压弯了脊柱,年老体衰的她只能佝偻着身体或许径自跪在地上,小心谨慎地收割着她精心栽种的韭菜。“种韭菜是个详尽活儿,可费工夫了,每天都得到菜园来耍弄一番,儿女们嫌费事不愿意服侍,这些年来一向都是俺在办理。”当有游客得知这位不辍劳动的白叟80岁时,顿感惊奇,白叟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身体皮实,况且种菜并不是特别需求费多大膂力。”
白叟收割韭菜时,记者有时间和她扳话起来。“俺们村的山地是沙土地,浇地的水都是古井水,这些都是绝无仅有的,你看山上种的这些杏树,结的红杏儿可甜了,还有山上种的红薯,都异乎寻常。”白叟此言不虚,据史料记载,马骝山构成于2—3万年第四纪晚期火山喷射,是由火山多期喷射堆积而成,其典型性、多样性和天然性,实属平原区域独有、国内稀有;散布于山中的数百眼水井中的水甜美清冽,水中富含偏硅酸、锶、硒、锂、锌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除了有利的天然条件,“小山韭菜”名扬四方还与当地农人原生态的栽培习气不无关系。“俺们家的韭菜历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菜叶尖发黄恰恰是最好的证明。”蒋化明介绍说。
“头茬韭菜每斤三十多块钱,现在已经是第二茬了,每斤10块钱。”蒋化明说,她的小菜园共有8分地,除了栽培18畦韭菜之外,还种了小葱、大蒜、茴香、菠菜、香菜等。“俺家的韭菜历来不愁销路,俺就从没去过集市和菜市场,为嘛?不出菜园就被抢购一空了。”蒋化明十分骄傲地说。
为了能让头茬韭菜长势好,她坚持每年只卖两茬,第三茬不管怎么疯长也不收割,轮回四年从头栽种一次,即便染上病虫害也不运用农药。“你看,俺们菜园地头上堆的都是农家肥,俺们的韭菜也不运用化肥。”蒋化明说,前一段时间,头茬韭菜收成时,她家的菜园邻近车水马龙,购买韭菜的轿车停满了山坡,买菜的人排起了长龙,“除了海兴当地的,邻近盐山的、黄骅的,还有山东、天津、北京的都到这儿买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