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记者节到来的时分,不少人来到坐落山西太原东山牛驼寨的太原解放留念馆,在一座不显眼的留念碑前静静哀悼。
太原解放留念馆因留念1949年解放太原战争而建,这座碑的主人却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他叫萧逸,献身时年仅34岁。
萧逸原名徐德纯,是江苏南通人,1915年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15岁读完高小后,他去姑苏考中学,因为交通不便,延误了考期。后经人介绍,去上海一家乐器公司当学徒。
“九一八”事故后,民族的危亡激发了萧逸的爱国热心,他活跃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1936年,萧逸参与了上海读书日子出书社(后改名为读书出书社)的作业,这成为他思维的转折点。萧逸在这个领导的革新出书安排里,接受了新思维的熏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方面迸发,11月上海沦亡。萧逸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心,奔走风尘,饱经险阻,于1938年头抵达延安,并在那里加入了我国。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中心所在地,是抗日救亡的领导中心。萧逸抵达延安后,先是进入抗大(我国公民抗日军事大学)学习。1938年3月鲁迅艺术学院准备建立,开端招生,喜好音乐的萧逸被选取为音乐系第一期学员。
鲁艺办学初期遇到了许多困难,办学的物质条件极差,学员入学后,还要着手挖自己住的窑洞,没有教材,也没有参考资料。音乐系只要三名教员,也缺少可供操练的乐器。面临这些困难,教员自己着手编写讲义,学员互教互学。
鲁艺学习完毕后,萧逸留校作业,参与了鲁艺试验剧团。1939年3月,遵循中心指示,鲁艺派出试验剧团赴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慰劳表演。3月从延安动身,到12月底回来,试验剧团深化前方,翻山越岭历时9个多月,表演100屡次。因为表演内容五光十色,方式生动活泼,富于战争性和鼓动性,为大众脍炙人口,收到了很好的宣扬作用。
在剧团担任秘书作业的萧逸,担任剧团文书起草和行政事务,安排和办理团员日子,还要参与表演、转移道具等,繁忙反常。
1941年9月,陕北公学、我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兼并建立延安大学。萧逸成为俄文系的学员。在这儿,萧逸开端了新的日子。1943年结业后,他被分配到延安文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从事文艺创造作业,直到抗战成功。
在延大俄文系学习期间,萧逸的个人日子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姑娘闯进了他的心扉。这位姑娘叫沈霞,是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的女儿。一同的志向和喜好,使两人建立了深沉的爱情。1945年春,萧逸和沈霞在延安成婚。
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屈服,抗日战争夺得了巨大的成功。安排抉择派他俩参与华北文艺作业团,去张家口区域进行艺术宣扬作业。现已怀孕的沈霞在一次手术感染中不幸逝世。萧逸强忍悲痛,随团奔赴张家口作业。
张家口是西北通向东北的走廊,抗战成功后许多从延安、晋绥等地来的干部,连续聚集到这儿。1946年头,为了加强和充分新闻部队,以习惯新闻事业的开展和战争报导的需求,党安排从他们中心选择了一批干部,分配到《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作业。
萧逸便是这儿面的一位。从此,萧逸踏上了新闻记者的征程,不避险阻,不怕献身,在烽火硝烟中采访,报导了公民解放战争的成功进程,直到生命的最终一息。
其时,进驻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与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报社的采访科,也是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的采访科。
萧逸是1946年2月调入的,招待他的是采访科的副科长张帆。后来,张帆在一篇回想文章中写到其时的情形:
“我叫萧逸,前来签到,当记者。”个子高高,前额杰出,两眼目光灼灼的萧逸,热心豪爽地笑着说。
彼时国内的局势是严峻的,神州大地被战争的乌云笼罩。1946年6月,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抉择,公开以大举攻击我华夏解放区为起点,张狂建议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公民解放战争迸发了。
在战争开端后,萧逸活跃要求到前哨去,做一名军事记者。他参与了《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派出的前哨记者团,深化战地采访,写出了《平汉前哨的民兵团》《满城的民兵连》等通讯,报导了解放区军民的勇敢战争平缓汉前哨的成功。
随后,萧逸随战华北各地,参与过保(定)南、正太、清风店、涞水、石家庄、平津等战争的报导,宣布了很多的新闻和通讯。
张帆撰文回想,萧逸“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奔走,随战华北,深化连队,和兵士们日子在一同,在刀光剑影中采访”;萧逸的报导“一是及时,二是长于抓取典型”,“这样不只使读者了解战局概貌,还能够看到战争中的人物和事情”。
在北平,他快乐地拜见了早已进入北平的岳父母茅盾配偶,汇报了自己这几年的日子和作业,并谈到自己在战争中正构思创造长篇小说,想留下来有一个完好的时刻进行创造。茅盾听后鼓舞他参与解放战争,愈加有助于搞文学创造。萧逸遵从了岳父的主张,充溢热心奔赴太原前哨月,华北公民野战军建议太原战争。为了攻破这个阎锡山集团运营多年的老巢,从1948年10月起,我军即对太原外围关键建议进攻,占据城南和东山各关键,歼敌5万余人,紧缩对太原城的围住。
“后来遵循的指示,为了稳住平津敌人,太原前哨部队暂缓攻城。”太原解放留念馆作业人员张超说。1949年3月,太原前哨司令部和党的前委组成,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一致各部队的指挥。华北军区第18、19、20三个兵团联合会攻太原。
双塔寺原名永祚寺,坐落太原市东郊郝庄村南,建于明万历年间。寺区地形较高,南可操控太原东南,北可俯视太原城。相传李自成过两塔时曾作诗云:“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
张超介绍,为了坚守太原城,敌东南防御区指挥部及43军军部即设于双塔寺。“在寺区缺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敌军筑有山炮阵地和数十个碉堡,并设有雷区、外壕、鹿寨、铁丝网等副防御工事。”
4月上旬,华北公民完成了对太原的围住,逐个展开了扫清外围之敌的战争。攻击双塔寺的部队每天除了阻击敌人的反扑外,还展开了强烈的政治攻势,向敌军喊话:“平津解放了,你们还能守住太原吗?”“阎军兄弟,屈服起义是你们的出路!”敌我阵地相距缺乏一百米,两边原约好喊话时互不打枪。可是,敌人诈降。
4月14日,萧逸随我军敌工干事来到前沿阵地采访。在新占据的敌军碉堡内,他拿起话筒,向敌军喊话,宣讲局势和政策,要他们当即放下兵器。这时,敌人忽然放出冷枪,一颗子弹从碉堡的枪眼外射进来,正中萧逸头部,他当即倒下。
战友们清点他的遗物,里边有一本本采访日记和写作方案,没有写完的数万字的小说草稿,还有萧逸在北平为岳父母拍的相片,以及沈霞的部分遗物。
在他献身后的第三天,张帆将萧逸献身通过向茅盾作了专函陈述,并寄去了萧逸的遗物。
“萧逸此番在前哨献身,大出意外,咱们的悲痛是两层的,为国家,失一有为的青年,为他私家想,一番壮志,许多写作方案,都没有完成……我现已多年来‘学会’了把眼泪化成愤恨,但萧逸之死却使我几回落泪。”茅盾以极为悲痛和杂乱的心境写来回信。
萧逸献身后,前哨分社派人寻觅墓地,把萧逸葬于双塔寺西北200多米的当地,墓前立碑,并刻有墓志。不幸的是,在“”期间,萧逸的石碑遭受厄运。
“萧逸同志的终身尽管时间短,但他却是整个新华社记者集体的缩影。”萧逸的搭档、已故新华社记者马明在回想萧逸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马明曾在新华社吕梁分社、山西分社作业。在他的文章中,回想了这段往事:“有几回我伴随外地来的老同志,处处寻觅也没有下落。1982年深秋,年过六旬的林呐同志,从天津重返太原,直奔萧逸的墓地,想着祭拜当年朝夕相处的战友,成果也没有见到他亲手参与竖起的那块石碑。”
“那之后,我父亲记在心里,一向想着怎么办。”马明的儿子马正说,直到太原解放40周年的前一年,萧逸的生前战友杜导正、张帆、刘冠文和马明一同商定,争夺在太原解放40周年时,把萧逸勇士碑从头竖立起来。
不久之后,张帆从北京寄来碑铭,得到太原市委、市政府的注重和支撑,萧逸勇士碑很快在扩建后的太原解放留念馆(牛驼寨革新勇士陵园)从头竖立起来。
“每年清明和记者节前后,都有不少人前来祭拜。”张超说,勇士当年洒血处,如今已是遍地红花开,公民的英豪,公民自会记住。
松柏长青,鲜花盛开。萧逸留念碑上不长的生平缓战争业绩,让人感慨不已。勇士的鲜血浇灌了公民解放事业的成功之花,生前为之斗争的抱负,今已都完成,想来能够死而无憾了。(记者孙亮全、马晓媛、王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