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大戲到新編劇目,梅花獎得主楊霞雲和樓勝近年已在海內外當代戲曲舞台掀起了多場「芳华風暴」,二人在傳承婺劇經典著作的同時,更在此基礎上融入當代人的審美意趣,踐行傳統戲曲的與時俱進,以芳华力气書寫多彩婺劇人生。◆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上一年「中國戲曲節」中的一齣婺劇《白蛇傳》,信任已為戲迷留下了深入的形象,本年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刀馬旦楊霞雲及文武生樓勝再次受邀來港,到会「中華文明節2024」節目巡禮活動,預告7月將於沙田大會堂扮演《三打白骨精》《穆桂英》及多齣精選折子戲。「我們之前參加的是『中國戲曲節』,本年將全部門類的活動歸納成為『中華文明節』,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明的多元和博学多才。」樓勝說,「戲曲自身就包羅萬象,在戲曲中你能够看見關於傳統文明的全部解讀。這次能作為浙江的代表來做三場扮演,我們很爱惜這樣的機會,香港好像一個窗口,能够使戲曲的光辉照到世界各地,期望以後每一屆我們都能將更多經典劇目帶到香港來,為中華文明的宣傳和推廣做出貢獻。」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自2013年起已是第四次來港扮演,楊霞雲坦言,當年初次來港時心境忐忑,「之前我們的出訪和宣傳都比較少,香港觀眾或许並不知道我們這個劇種,或許連『婺』這個字都不認識,還會不會走進劇場來看扮演呢?」她猶記得首場扮演上座率約60%,次日約90%,到第三日扮演時幾近全場滿座,香港觀眾對婺劇的喜愛和熱情令她對之後的每一場扮演都充滿决心。
婺劇俗稱「金華戲」,盛行於浙江金華一帶,因金華歷史上素稱婺州而得名。婺劇的扮演風格鮮明、剛柔並重,擅長以流暢的舞蹈、剧烈的武打場面、嘹亮的音樂及鮮明的服飾造型展現強烈氣勢與情感。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向來勇於在傳統戲曲程式中融入現代元素,打造戲曲藝術的新時尚。上一年扮演的《白蛇傳》包含多種婺劇身段絕技,如白素貞與小青的「蛇步」,許仙的「飛跪」、「搶背」等翻跌技巧,而〈斷橋〉一折更被譽為「天下第一橋」,是「文戲武做」的代表作。
本年研究院帶來的新戲可謂場面庞大、絕活不斷,在西遊故事《三打白骨精》中,楊霞雲、樓勝等優秀演員发挥渾身解數,大耍「變臉」、「下高翻」及「雙砸險」等精深技藝,演活婺劇猴戲的「三變三打」。上一年一眾鮮衣亮甲、威武骁勇的穆家女將,本年將在婺劇《穆桂英》中以全盛陣容再露脸,楊霞雲飾演的率性活潑的穆桂英,將與樓勝飾演的楊宗保碰撞出綿綿情愫。與此同時,精選的多齣折子戲也將以「武戲渐渐來,文戲踩破台」的方法展现婺劇傳統唱功及身段,《火燒子都》中的「抹臉」、「吹臉」絕技、《掛畫》中的「椅子功」和《古城會·斬蔡》的「紅生戲」等,唱唸做打無不精準純熟。何謂「武戲渐渐來,文戲踩破台」?樓勝解釋說,婺劇中的文戲富有生動而強烈的節奏感,將人物內心的情緒崎岖通過誇張外化傳遞給觀眾;而武戲則會添加動作的造型雕塑感,好像電影中的特寫和慢鏡頭,讓觀眾更明晰地看到個中細節。
「《三打白骨精》是我們上一年3月創排的新戲,在內地連演7場,場場爆滿,也曾去到11個國家扮演,無不遭到當地觀眾的歡迎。」楊霞雲表明,我们都對《三打白骨精》的故工作節耳熟能詳,此戲可謂老少咸宜,「我們在戲中不僅會扮演絕活,還加入了魔術和雜技的元素,為這齣戲长脸添彩。」
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以此為題材的戲曲著作久演不衰,《穆桂英》是經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三代打磨的經典保存劇目,樓勝介紹道:「婺劇《穆桂英》和其他劇種不一样,我們的人物會更鮮活一些,她身上帶有一種率真可愛的野性。轅門斬子一段,有许多婺劇獨特的扮演,诙谐且富喜劇颜色,而破天門陣時則全面展现了刀馬旦的功力,在武打的設計上會愈加火爆、精彩且有看點。」
樓勝補充道,與其他劇種比较,婺劇《穆桂英》更側重於從家庭倫理的層面去解讀故事,包含穆桂英原是山大王的這種人物設定,都使得這齣戲的劇情更為貼地,「我們的《穆桂英》是齣輕喜劇,能讓觀眾在輕鬆的氛圍中了解一個女子的家國情懷。」也正是如此,婺劇在招引年輕觀眾入場觀賞方面自有優勢,「無論是《穆桂英》還是《三打白骨精》,就算第一次看戲的觀眾,也不會覺得晦澀難懂,因為它節奏明快,動作性強,故工作節又一望而知。」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前身為建立於1956年的浙江婺劇團,建團以來在婺劇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從未停步,曾收拾800多個巨细劇目和3,000餘首唱腔、曲牌,並記錄婺劇獨有的傳統臉譜和服裝圖樣。楊霞雲說:「我們團裏年輕演員特別多,我们都十分踴躍地去學習和練功,只需你肯練,只需你想學,只需你肯要,團裏就會想盡全部辦法為你找尋名師並量身定制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