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创聚园区,一场关于葫芦的“盛宴”正在上演。从27日至29日,东昌府区首届堂邑路庄葫芦大集拉开序幕,在吸引近千户本地葫芦商户参加的同时,来自山西、河北、天津、陕西、河南、沈阳等省份的120多户葫芦客商也陆续赶来。葫芦大集上,人们摩肩擦踵,询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再续葫芦文化艺术节的火爆场景。
堂邑镇作为东昌府区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此次葫芦大集为广大葫芦业户和爱好者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以葫芦为媒,锻强产业链条,小葫芦在这里变身致富“金葫芦”,成为支撑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没想到收了两个成色这么好的葫芦,看这个皮色至少得六年往上了,红棕色的外皮,口和底与木质结合的不露痕迹,器型也周正。”葫芦大集刚刚开市,聊城葫芦商户江继舟就从其他葫芦商户收购了两个自己十分喜欢的葫芦。江继舟也带来了自己的白皮葫芦和工艺葫芦进行展销,还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销售葫芦,吸引了不少葫芦粉丝。
此次葫芦大集也吸引了潍坊、菏泽等地的葫芦商户前来展销。潍坊的孙兴菊带来了体型较大的彩绘葫芦,风格明艳流畅,十分引人注目。从小到两三厘米长的“草里金”,大到一米多长的油锤葫芦、敦实的大白皮葫芦……尽管参与商户略少于前不久举办的葫芦文化艺术节,但仍吸引了路庄村及周边葫芦种植户带着自家“宝葫芦”来赶大集。
今年七十多岁的路庄村种植户明金印带来了三层勒扎葫芦,造型宛若“花墩”,也称为“花墩”葫芦,受葫芦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少村民选择购买造型繁复的模具直接套在葫芦上塑型,而掌握多层勒扎技巧的种植户慢慢的变少。明金银还将180个小八宝葫芦编缀在大葫芦上,寓意多子多福、福禄万代,上午开市没多久,就被外地客商买走。
葫芦产业正越来越成为富民产业。大集上,今年67岁的冠县辛集镇岳胡庄种植户王金美手握刻刀,现场片刻葫芦,其刻画线条朴拙、简明,极富生活气息。2024年,王金美种植了半亩葫芦收入了一万多块钱,进入农闲时节,她又拿起刻刀开始有效学习葫芦雕刻技巧。“等明年打算多种一亩葫芦,年纪大了外出打工能干的活儿少,在家种葫芦还能顾家。”王金美说。
葫芦作为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东昌府一张靓丽的文旅名片、城市名片。东昌葫芦历史悠远长久,东昌葫芦雕刻在宋代就已流行,明清时成为运河两岸农家生产的重要商品,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昌府区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
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培养面积1.3万余亩,品种100多个,上线了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网络站点平台,形成了包括种植、加工、销售、技术输出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75%,是“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国内最大集散地。聊城市委、市政府和东昌府区委区政府格外的重视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挖掘葫芦文化资源,壮大人才队伍,创新制作技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大众新闻记者 高田 通讯员 王保鑫 策划 申红 统筹 王菁华 李忠运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