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楚辞》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篇总集,仍是东方植物美学的集大成者。《文史饱览·人物》特约请中南大学我国村落文化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灿编撰“楚辞里的植物”专栏。
杜衡也写作“杜蘅”。在《楚辞》中,“衡”没有草字头,南北朝开端,才写成“杜蘅”,标明它是一种草。它的详细所指,现在没什么争议,也叫杜衡,一种马兜铃科细辛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衡的茎为根状,伏在土里,《尔雅》中称其为土卤。叶子为阔心形或肾心形,直接从土里冒出来,跟葵菜有点像,又称杜葵;也有人觉得它像马蹄,也称为马蹄香。由于最早在屈原的诗中呈现,被以为是楚地的特有植物,所以也称楚蘅。
杜衡采摘后炮制成的中药,称之为细辛或马辛。不过,沈括以为,东方、南边所运用的细辛,尽管都来自杜衡,但功能有显着不同。地道的细辛,出自华山,形状细且直,色彩深紫,滋味辛辣,像吃生的花椒,但辛味更甚。另一种黄白色的,质地较脆,蜷缩歪曲,枯燥了就卷作团,并非正宗的细辛。要用水浸泡,才能使它变直。襄州、汉水之间所运用的“细辛”,细并且直,色彩黄白,其实是鬼督邮,即徐长卿或天麻,也不是细辛。依照沈括的观点,楚地产的只能称之为杜衡,而不能作“细辛”来运用。换而言之,杜衡是大类,细辛是杜衡下面的某一种。清代人陈沆写诗道:“蛇床乱蘼芜,杜衡乱细辛。”蛇床子跟蘼芜,就像杜衡与细辛相同,由于相相似,所以总是很难分清楚。
杜衡含有芳香油,能替代樟脑丸来驱虫。全草皆可入药,且有小毒(也有说无毒)。先秦时,楚人将之收集晾干,用来熏衣服或房子,去除污秽,便是《湘夫人》中所说的:“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本草纲目》记载,它能够“散风寒,逐湿毒,润脏腑,止痰喘”。《山海经》中把这种草神化了,说杜衡长在西边的天帝之山上,叶如葵,香如蘼芜。佩带它,能够使马快跑;吃了它,能够消除脖颈上的肉瘤。又说,将死之人吃了,能够活过来,是为还魂草。还魂是传说,但它能够医治跌打损伤应该是有用的。
也有人说,杜衡便是杜若,这个说法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到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也觉得很古怪,由于杜若与杜衡虽能指同一种植物,可是杜衡本身还有别的的所指。二者算是同名异物。
宋代《本草图经》中的杜若,其实是高良姜,叶片跟竹叶莲有点像,但它是姜科植物。开红花,结子如豆蔻,二月八日采根,用。李时珍将杜若视为草木上品,由于跟高良姜太相似了,所以以为是同一种植物,只依据形状来差异,大者为高良姜,细者为杜若。可是,今日植物学中的杜若,独归于鸭跖草科杜若属下的竹叶莲。
三者外观上不同很大,归于不同的科,可是生态习性相似,皆喜阴湿。作草药用,药性属辛,皆可治蛇伤。此外,也各有其特有的香味,所以从前共用过“杜若”这个古雅的姓名。
竹叶莲、高良姜现在仍是南边乡间常见的野生植物,杜衡的身影却日渐稀疏。2013 年 9 月,它被列入《我国生物多样性赤色名录》。假如持续滥采下去,咱们或许只能够经过《楚辞》去幻想它的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