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榜首路军。乒乓的冲击杀敌缴械声,那便是革新成功的铁证……”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坐落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因“靖宇”二字出名。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留念民族英豪杨靖宇殉难而改名为靖宇县。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32年始用化名杨靖宇,曾任东北抗联榜首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是东北抗联的首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现在,在县城里,“靖宇”两个字随处可见,东西横贯的主路就叫靖宇大街。而在街边冷巷中,这位民族英豪白山忠魂的感人故事,一辈辈撒播不息。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地点的当地被当地人称为三道崴子,三道濛江河从中穿过。由于正好是河流的拐弯处,所以称为“崴子”。
一座高8.5米的牌楼,彩绘了白山黑水的图画,这便是进入殉国地的正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留念碑周围,有一棵分外耸立的杉松,被称为“常青树”。树旁的碑铭写道:杨靖宇将军在此地,以树为掩体,与敌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原树因年久而朽烂掉。靖宇公民于1963年,将这棵杉松移植至此,用以思念先烈。
1940年头,因叛徒出卖,部队由100多人,削减到3人。最终,只剩杨靖宇只身一人。他与敌人斡旋了5昼夜,2月23日被围,通过20多分钟激战,不幸中弹殉国,年仅35岁。
靖宇县文史研究者李立斌和记者说,靖宇县志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杨靖宇遗体被敌人用铡刀铡断,用刺刀剖开腹部,发现杨靖宇的胃里净是树皮草根和棉絮,忍不住感叹,“杨靖宇,中国人的大大的英豪。”
“十冬腊月天,松柏枝叶鲜;英豪杨靖宇,长活在人世。”这首濛江歌谣,还在靖宇县撒播,寄托了靖宇人永久的思念。
殉国地的东南角,坐落着杨靖宇将军留念馆。展馆内300多幅实在的相片,记录了杨靖宇和抗联的战役脚印。在展馆中,一幅《白浆河新年》的油画分外有目共睹。
1934年2月,杨靖宇带领东北公民革新军榜首军独立师在靖宇县白浆河木场子,与各抗日部队领袖及木帮把头过了一个吉祥的新年。随后,抗日联合军领导人会议举行,通过了《抗日联合军奋斗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公推为总指挥。
1935年,中心和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宣布的《八一宣言》中,赞誉了杨靖宇等在东北抗日榜首线战役的民族英豪。随后,在《八一宣言》的精力指导下,满洲省委决定将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公民革新军榜首军改为东北抗联榜首军。
李立斌介绍说,杨靖宇在抗日统一战线中说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藏着子弹打日本”的标语。凭仗这嘹亮的标语,其时南满76股山林队,有43股先后参加了杨靖宇的抗联。
在靖宇县龙泉镇的龙泉东村,记者见到了93岁的抗联兵士黄殿君白叟。白叟说,这首军歌便是靖宇将军亲写出来,亲身教给他们的。
黄殿君12岁参加抗联,18岁回乡务农。虽然已通曩昔70来年,黄殿君仍然记住当年学唱的军歌,一如白叟脑后的刀疤和身上的弹痕,无法消灭。“常常唱起军歌,心里总是想念起将军。”
“在将军的遗物中,还有一把口琴。杨靖宇不仅是东北抗联游击战的榜首人,更是一个文人。”李立斌说,杨靖宇留下了《西征成功歌》《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等遗作。
“东北抗日联军那但是年年爬雪山过草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面寒’,想想看那又是怎样一种艰苦卓绝呀。几句感言道罢,引出一段铁血男儿白山忠魂的感人故事。”眼下,靖宇县参加推出的70集长篇评书《抗日英豪杨靖宇》正在全国热播。
现在,在靖宇县内,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革新遗址、抗联战役遗址、抗联密营遗址等近20处。“杨靖宇的精力不朽,咱们靖宇人保护好遗址,发掘好杨靖宇和抗联的故事,职责永在。”李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