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展示
联系我们
苗木展示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苗木展示
为何“三友”“四正人”中都有竹
更新时间:2025-02-23 19:09:01 来源:苗木展示

  竹子婆娑有致,婀娜多姿,节坚心虚,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能跻身“岁寒三友”和“花中四正人”之列,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看中了它所代表的精力风貌。

  竹子,本是最常见、最一般的植物之一,在群众眼里仅仅寻常之物。但是,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竹子一点也不寻常,它不只超凡脱俗,还集种种美德于一身,其精力之尊贵、文明内在之丰厚,足可抗衡任何植物。

  竹子挺立细长、婀娜多姿,使他们联想到正人洒脱的风姿;竹子坚固有节,使他们联想到人的时令和操行;竹子凌霜傲雪,使他们联想到正人坚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精力;竹心空无,使他们联想到正人谦善的美德和广大的胸襟;竹子清洁素雅,使他们联想到正人清凉的质量……正因为竹子有这些异乎寻常的特质,才遭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欢和推重,他们将松、竹、梅混为一谈,称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相提并论,称为“花中四正人”。而一同被列入“三友”和“四正人”的植物,唯有竹和梅,可见竹子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重要。

  将竹子拟人化及将竹子比方成正人,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已呈现。如《礼记·祀器》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全国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子四季常青,松柏不畏酷寒,都是尊贵道德的标志。《礼记·祀器》把竹子和松柏拟人化,并说它们“居全国之大端”,奠定了“岁寒三友”的文明根底。而《诗经·卫风·淇奥》则直接将竹子比方成正人,该诗开篇就咏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听说这首诗是赞许卫武公的,说卫武公质量高,学识多,有才调。诗中之“正人”,即指卫武公。而该诗以绿竹起兴,乃以竹喻人。陈奂《毛诗传疏》曰:“诗以绿竹之美盛,喻武公之质美德盛。”别的,《诗经》中也呈现了将竹和松并排的语句,用“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方家门兴隆。可见松竹“为友”之说,古已有之。

  哲学家庄子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抬高了竹子的文明位置。《庄子·秋水》曰:“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雏”是与凤凰、鸾鸟同类的鸟,“练实”即竹子的果实,“鹓雏”是最尊贵的鸟类,它“非练实不食”,标明“练实”也相同尊贵。竹子从此变成蕴含着凤凰意象的高尚之物,天然又比其他植物的文明意蕴又深了一层。故后世文人常以竹子引凤来食比方高尚正人。如张九龄有诗曰:“凤凰一来朝,竹花斯可食。”李伯鱼有诗曰:“凤栖桐无愧,凤食竹何惭。”

  竹子正式与文人墨客结缘则始于魏晋时期。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相与友善,常一同游于竹林之下,尽情雅集,任意畅饮,遂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爱鹅成癖,而他的儿子王徽之也是大书法家,王徽之的至爱便是竹子,他爱竹子也到了痴迷的程度。据《和平御览》记载:“(王徽之)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矣?’啸咏好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徽之真可谓是竹子的知音。

  咏竹诗则始于南北朝,诗人多咏竹子的高风亮节。如南朝文人沈约的《咏竹》诗曰:“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至唐代,咏竹之风更盛。有人计算过,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不下1000多首。诗人用竹林、竹风、竹影等来表达隐居竹林的悠然与无争;用竹节清楚和中空来体现高尚、谦虚等夸姣质量;用竹子抗寒凌霜来表达不折不挠、不畏权贵的精力。诗人白居易还写了一篇《养竹记》,对竹子的文明内在进行归纳,文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正人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虚,空以体道;正人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正人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共同者。夫如是,故正人多树为庭实焉。”

  此外,在唐代诗篇中,竹子常常与梅、兰、松、菊等一同呈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的组合逐步构成。如陈子昂有“松竹生虚白,阶庭横古今”之句,王绩有“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之句等。至宋代,这两种组合已固定下来,成为我国文人团体精力的标志。

  一同,在宋代不只呈现了很多咏竹诗,还涌现出很多绘画著作,并且名家辈出,精彩纷呈。文人画竹始于唐代,王维、萧协律、僧梦休等均为画竹名家。五代黄筌、南唐李后主等也是高手。但王维的真迹在宋代已罕有留存,萧协律的著作大都保存状况不佳,完好的著作难得一见。黄筌虽为花鸟画我们,但画竹神而不似,为后人所诟病。故真实的画竹我们,非宋人莫属。

  在宋代诸多画竹名家中,成果最高的是苏东坡的表哥文同。文同,字与可,后人常称他为“文湖州”。听说文同画竹有一手绝技,便是可握两枝毛笔,一同画出两枝墨色深浅不同的竹子,且活灵活现。后人公认他是画竹的一代宗师,元代画家李衎说:“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旧说五代李氏描窗影,众始效之,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迨至宋朝,作者浸盛。文湖州最终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豪雄俊伟如苏公,犹终身北面。”文中的“苏公”,便是苏东坡。据苏东坡自述,文同教他画竹,诀窍便是“胸中有数”。

  苏东坡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垂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大文豪苏东坡姑且如此崇拜文同,可见文同的竹画在其时的影响之大。当然,宋代文人画竹,并非仅仅寻求形似或神似,而是以竹子为载体,表达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力。正如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竹轩》中所说的:“可使食无肉,不行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行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宋代今后的历代画竹者,也无不以此为主旨进行创造,如元代大画家倪赞在《疏竹图》的题跋上写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直哉。或涂改久之,别人视认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这段话,可以说表达了一切文人画家的心声。

  至于元明清时期的画竹我们,有李衎、柯九思、宋克、杨维翰、石涛、郑板桥等人,其间郑板桥的名望最大。郑板桥的竹画和竹诗,都有深入的涵义。